(資訊基礎建設建議) 十大建設是指中華民國於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時在臺灣所進行的一系列國家級資訊基礎建設工程。臺灣自1965年經濟起飛後,工業建設加速成長,對外貿易開展;但是公共設施及重要原料己無法適應需求,經濟發展遭到限制。[1]許多公共基本建設匱乏欠缺,如道路、港埠、機場、發電廠等。1973年10月,全球發生第一次石油危機,油價上漲、物資短缺,導致各國通貨膨脹。[2]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為提升跟深化總體經濟發展,行政院院長蔣經國提出開始推行10項大型基礎建設計劃。[3]建設自1974年起,至1979年底次第完成,投資總額新台幣2,094億元。在十大建設中,有六項是交通運輸建設,三項是重工業建設,一項為能源項目建設.

十大建設對台灣當時經濟指標影響極大,在緩和國內經濟停滯的同時,帶來高通貨膨脹率的副作用[4]。 根據當時中華民國行政院主計處﹝現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資料,南北高速公路1971年開工四年之後,1974年台灣經濟成長率1.16%[5],工業成長率 -4.5%,通貨膨脹率 47.5%[6]; 1976年經濟成長率13.86%[5],工業成長率24.4%,通貨膨脹率2.48%[6]。

十大建設實行在當時國民經濟所得尚低的臺灣,以及同時期的第一次石油危機以及聯合國2758號決議等外交困境,實行建設與經費均冒著很大的風險與考量,當時遭到輿論界極大的批評。例如當時興建中山高速公路時,有人批評此高速公路是為富人而建設的。李國鼎則以「歪打正著」來形容十大建設[7]

十大建設帶有鮮明計劃經濟色彩[8],其後,中華民國政府也陸續推出與之類似的計畫方案,如十二大建設、十四大建設、六年國建、新十大建設、愛台十二建設等,但影響性相較起來皆難以與之相提並論。

當時行政院長蔣經國宣布「十大建設」時,時任財政部部長李國鼎竟一無所知,許多財經官員事前也被蒙在鼓裡,可以說「十大建設」完全是蔣經國一人決策的結果。李雖事後盡力配合籌措財源,包括向沙烏地阿拉伯籌款,事後李以「好大喜功」、「浮誇」形容這種蔣式公共建設。[7]
本來叫做「九大建設」,後來加上核能發電廠才變成「十大建設」,這從政府發行的郵票可以看出來,起先發行的是「九大建設郵票」,發行了三次,有三個版,核能發電廠完工後發行的「核能發電廠紀念郵票」設計特殊,可以和第三版「九大建設郵票」配成一套,後來又發行「十大建設紀念郵票」小全張。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本文引用自: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50513000016KK00416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資訊基礎建設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ttief5c4831 的頭像
    mattief5c4831

    mattief5c4831@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