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為了開拓對外關係,無論從事經建援助、技術合作或人道救援,都需動用國家預算,因為這些預算都是來自國人繳納的稅款,當然要受到監督與關切。外交部的職責就是要善用國家資源來謀取最大的外交利益。近年來外界對我國援外舉措時有誤解,少數人士並動輒以「金援外交」或「凱子外交」批評政府的援外作為,外交部在深切檢討後,認為有必要、也有責任讓國人了解援外工作與國際合作的必要性、具體作法及新思維,並期盼全民做為外交工作的後盾,共同致力開拓台灣的國際空間。
我國援外之具體作法1.技術援助與人力發展所謂「技術合作」就是和友邦分享「台灣經驗」,協助友邦脫離貧窮及發展經濟。目前我國的邦交國中,許多是屬於貧窮的低度開發國家(LDCs),貧窮不是罪惡或恥辱,但是長期貧窮會為人民帶來永無止境的痛苦。台灣缺乏天然資源,在二次大戰之後也曾歷經一窮二白、疾病橫行的艱苦歲月,對於這些國家的窮苦處境最能感同身受,所以我們願意以地球村的一員竭盡所能幫助他們早日脫離貧困。
台灣的援外工作是「教人捕魚」而不是單純「送魚」。「台灣農耕隊」曾是我國的外交先鋒,自1961年起陸續為台灣外交立下汗馬功勞。目前我國總共在29個友邦國家派駐34個技術團隊,並派遣海外志工協助友邦。駐外技術團隊執行的計畫涵蓋農業、漁業、水力、工藝、技職、醫療、交通、資訊、畜牧獸醫及經貿投資等。各項計畫的主要目標就是為了協助友邦消除飢餓、貧窮與疾病,並協助其人民學得一技之長,以便逐步發展經濟。
2.人道救援台灣數十年來曾遭逢無數天災,部分國人對1959年八七水災可能並未親身經歷,或記憶已經模糊,但是大家對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至今都是餘悸猶存。在這一場世紀大災難發生後,我們的台灣寶島和美麗家園受創慘重,兩千多名同胞失去寶貴生命,無數家庭家破人亡。當我們全國陷入愁雲慘霧之際,世界各國的救援團體在第一時間急速趕來,除了協助搶救受困在瓦礫中的災民外,並提供藥品及各種救援物資。由於國際協助救災,我們才能在最短的時間擺脫災難重新站起來。 歷經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全國同胞也深刻體會到「患難見真情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的真諦,每當世界各地發生重大天然災害,如中美洲颶風、南亞海嘯及索羅門海嘯時,我們都能充分發揮「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的精神及時提供人道援助。外交部基於政府力量有限、民間團體(NGOs)愛心與潛力無窮,近年來透過「非政府組織(NGO)國際事務委員會」,積極協調整合國內NGOs共同參與國際人道救援工作,均能獲得熱烈迴響,已充分發揮台灣之愛並與國際人道救援組織接軌,大為提高我國能見度及國際形象。另外「台灣國際醫衛行動團隊(TaiwanIHA)」推動的計畫和國合會的「行動醫療團」,都在國際人道救援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更獲得國內主要醫療機構大力支持,充分發揮「台灣心、世界情」的執行成效。
3.投資與融資台灣的發展經驗讓我們認識到外來投資對於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我們的邦交國大多在中南美、非洲及大洋洲,雖然距離較為遙遠,但多數民風純樸、勞力充沛及工資低廉,對某些產業而言,相當值得前往投資。外交部為鼓勵國內業者前往投資,訂有二項獎勵辦法,一為「鼓勵業者赴有邦交國家投資補助辦法」,一為「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辦理民間業者赴有邦交國家投資授信保證辦法」,實施以來已經逐步發揮成效,如國內業者在尼加拉瓜、宏都拉斯及史瓦濟蘭等國的投資都頗具規模,協助各國創造大量就業機會,並增加外匯收入及提升經濟。
至於融資,這方面一直最為國人關切,也誤解最多。我國對友邦進行融資,主要是考量許多友邦為低度開發國家,為了協助這些國家進行基礎建設及發展經濟,於是由國內相關銀行提供經建貸款。這些貸款都屬商業性質,由貸款銀行直接和借款國簽署合約,國內銀行及國合會對友邦提供的貸款,還本付息情形大多正常。對於少數情勢變遷或違約案件,經承作銀行積極追償或提起訴訟後,結果都獲得勝訴或和解,債權也獲得確保。
來自: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30806000015KK03238&p=%e8%b3%87%e8%a8%8a%e5%9f%ba%